• 杠杆账户 放弃哈佛的“反骨学霸”,说宾大IPD更chill(内含招生官听了会沉默的真相)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3-19 22:37    点击次数:73

    杠杆账户 放弃哈佛的“反骨学霸”,说宾大IPD更chill(内含招生官听了会沉默的真相)

    ⎡梨时间⎦回放:放弃哈佛的“反骨学霸”,如何在跨界申请中杀疯了?

    如果给你三个offer,你会如何选择:

    A. 哈佛镀金学术履历

    B. CMU硬核技术流

    C. 宾大商业、工程、设计三合一

    当欣恬放弃很多人求而不得的哈佛和CMU,转头去了星光略显暗淡的宾大IPD,很多人都按耐不住好奇心:在宾大IPD,是不是真的如你所愿?

    “百分之八九十是吧,我觉得已经是个很好的状态。”

    展开剩余95%

    从高中放弃杭外保送、院校合作速通渠道,硬核DIY申请纽大,到研申弃商从设,专业反骨18年的欣恬,从来都是追求适合自己:

    把自己当产品:我的核心功能需要什么运行环境? 把学校当用户:他们提供的SDK是否兼容我的开发需求? 把选择当迭代:没有完美版本,只有持续升级

    所以,放弃哈佛CMU不是凡尔赛,而是看清顶级名校的本质——它们应该是你人生的加速器,而不是装饰品。

    孙欣恬 | Annie

    一只梨优秀学员

    硕士:Upenn 宾大 IPD

    其他offer: 哈佛大学 LDIT、CMU 卡梅 MIIPS和ETC、Umich MSI

    本科:纽约大学 主修经济学 辅修商业娱乐 媒体与科技

    01

    拒了哈佛和CMU

    我的核心功能需要什么运行环境?

    决策系数 = (课程匹配度×0.4)+(职业杠杆率×0.3)+(生存愉悦度×0.3)

    哈佛: 学术指数🌟🌟🌟🌟🌟 实操指数🌟

    CMU:专业深度🌟🌟🌟🌟🌟 跨界可能🌟

    宾大: 资源密度🌟🌟🌟🌟 师生紧密度🌟🌟🌟🌟🌟

    # 哈佛LDIT:警惕"名校光环"

    当教授光环亮过课程实用性,快默念三遍:我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追星的!

    “哈佛不仅title金光闪闪,而且坐拥芝麻街创始人、教育游戏化顶流教授,这些都让我很心动,但是有2个问题很关键:

    哈佛的课程总体设置偏理论化

    更适合已经非常确定自己之后的职业道路,想要做教育相关或者是想要读博士、继续研究相关教育理论的申请者。

    学制紧凑,完美避开暑期实习黄金期

    我自己更长远的规划是希望现在美国这边工作一段时间,如果能有一个暑期实习的时间,帮助会更大一些。”

    所以,选哈佛≈买限量版学术手办:摆着好看,实操还得自己造工具😭,不划算!

    哈佛设计+教育宝藏项目LDIT,申请友好、课程灵活

    # CMU ETC:不适合跨界

    “因为我非常喜欢玩游戏,也很喜欢研究游戏,所以一开始CMU ETC是我的第一选择。

    但是我问了一些学姐学长:如果我是想要通过这个学习,再去做一些别的方向的职业,这个项目是否适合?

    他们都反馈不适合,ETC专注于做游戏、VR/AR,和哈佛LDIT一样,都是非常垂直的领域;但是我更喜欢平面visual方向,也不想完全抛弃我自己本科经济商科学习的内容,所以放弃了 ETC 。”

    最后让欣恬纠结的是CMU MIIPS和宾大IPD两个offer。

    # CMU的深山修炼 vs 宾大的都市游击

    “CMU MIIPS和宾大IPD很像,我也问了很多学长学姐的意见,基本大家的反馈都是:

    如果你是想要在美国找工作,CMU的title帮助会非常大;而且 CMU 可以选15个月,相对来说学程短一点,又有寒暑假可以实习,总体安排更合理。”

    最后选择IPD,一是因为地理位置,二是因为学习氛围。

    从罗德岛到宾大IPD:她像设计产品一样规划自己的未来

    地理外挂

    CMU地理位置偏远,而宾大在费城,离纽约更近,不管是参加面试还是其他活动,只要坐1-2个小时的火车就可以到。

    学习氛围

    CMU整体氛围更卷,因为欣恬本科读得也相对比较辛苦,都是大课,所以很期待有紧密的师生联系,当时欣恬在reddit上看到一条分享:

    IPD一年全球只招12-15个人,真的是一个非常紧密的团体,整个校友关系、导师关系和上课方式,都不太像大学的感觉,而是有点像 lab。

    IPD是商学院、工程学院和设计学院合办的一个交叉学科项目,非常有幸,🍐去年也破了记录,12个人里面有2位来自一只梨

    02

    在IPD的第二学期

    他们提供的SDK是否兼容我的开发需求?

    IPD下面有2个方向:

    MSE:IPD,更加专注于工程方向,招收的申请者不需要工作经验,但一定要有工程背景; M:IPD,适合设计、商科或者其他背景跨专业申请者。

    暑期预修设计课:

    因为是交叉学科,所以有3门基础课程:商业、设计和工程,设计方向的课要暑假提前上。

    当时上的是两门课,平面设计+Rhino建模速成班。但也没有那么扎实,还是师傅领进门,修行靠YouTube。

    只有设计、工程、商业三个互相合作,才能产生一个很完整的 impact 的产品

    免修特权:

    三个方向的基础课程,IPD会根据学生的背景免修一些课。

    比如商科生可跳过Business Basics,也有同学因为本科是非常综合的专业,所以三门都被免掉了,就有更多机会选不同的选修课,设置非常合理。

    IPD老师

    “和我们一起上课的同学还有读加速学位的宾大本科生,相当于本硕连读,但是一周会排五六节课,非常辛苦。”

    🙋‍♂️领学者-秦老师

    IPD的课程安排揭示了全球教育2个趋势,都是在让适合的人去做适合的事情:

    交叉学科,美国、新加坡的顶校基本上都是一种交叉的状态; 本硕连读,像剑桥也开设了本硕连读。

    宾大经常会有之前的学长、学姐或者相关领域的老师来做介绍和演讲

    # 录取背景普查

    我们这届有小小的扩招,整体的人数是上升的。

    其中亚洲是国内的学生比较多,都是直接应届申请、没有很多工作经历,国外的学生的话,大多都是有工作经历的。

    工程派:IPD更多招收工程背景的学生,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是前汽车工程师、船舶设计师等等(经典语录:"我以前造零件领工资,现在交学费做作业orrrz"); 设计派:包括服装设计、纯平面设计等等,基本来自罗德岛、帕森斯专业设计院校; 商科独苗:商科背景少一点,全年级唯二商科生,另一位女生还是供应链相关的综合专业,纯商科背景只有我一个。

    # IPD的课程听起来都非常不fancy?

    IPD的课程表堪称教育界的“反标题党”——当国内高校把《元宇宙产品设计》《区块链交互实践》印上招生简章时,这里的课还叫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、How to Make Things(放在中国,可能会被误认为蓝翔技校的3D打印进修班的程度)。

    但正是这些看似朴实的课程,教会大家用泡沫板验证产品原型比酷炫3D打印更重要。

    “因为当你把一个东西建模出来,再去打印的时候,已经相当于定死一个方向了,教授更希望我们用粘土、泡沫板去做。”

    IPD必修课一共四节,四个学期每个学期一节。

    第一学期:做一个实体产品;

    第二学期:

    前半程:小的电子项目,UI/UX方向;

    后半程:分为不同小组,做一些真实的client's project(🎉隐藏福利:去年有同学直接拿下客户的暑期实习offer)

    IPD的产业资源链接特别紧密,尤其医疗相关的资源非常丰富,很多国际的医院相关的科研都是这里产出的,如果喜欢医疗科技,选择宾大非常合适。

    # 来自欣恬的用户差评

    “这四节core course的课程设计比较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因为我觉得有一些内容重复性太大,而且明明可以很快讲完,但老师讲了很久,这就是我稍微有点不满的地方。

    像我这学期在上 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,如果是真的很喜欢实体产品,未来想进入批量生产制造业的,它是非常有用的;但对于没有那么想进入实体行业的学生来说,还是必须选一节,就很浪费时间。”

    其实IPD自己也在改革,UI/UX前几年特别火爆的时候,他也想稍微平衡一下,有新开像产品经理这一类的课程,但总体还是比较偏工程一点。

    🙋‍♂️领学者-秦老师

    在17年以前,一只梨申请到宾大的学生都是工业设计背景,宾大还是保留了一些工业设计的 mechanical 的状态。如果大家学工业设计,又比较喜欢实体,选这个学校还是蛮好的。

    # 选修要有方向

    同样也是要求是三个方向都必须各选一节,再有别的多的课可以选其他的。

    建议要先想好自己未来大概要发展的方向,在选修课的时候往那个方向去靠近,避免选乱七八糟的课,毕竟一个学期能选的课也有限。

    沃顿的课非常棒!哪怕是我本科学过统计相关的内容,都觉得很受用,而且它会强调之后如何实际应用到商业选择中

    以及我之前看到的一个信息是:如果你可以证明这个东西对你的研究方向、职业非常有帮助,也是可以跨学院选到别的课的。

    IPD是在一栋单独的楼里面上课,除非是选别的学院的课,比如说商学院就是去沃顿的楼,其他我们主要的课都是在一个独立开校园的一栋楼里面上。

    一楼的venture lab,设备资料都是免费使用的,虽然有次数限制,但完全用不完

    毕业去向:

    主流路线(50%):PM产品经理,有很多做咨询行业,如果想从设计转向产品经理,IPD非常适合;

    清流路线(40%):UI/UX设计;

    小众路线(10%):做纯设计或者纯工程的的非常少。

    IPD学姐分享的UI/UX细分方向

    03

    跨界申请

    没有完美版本,只有持续升级

    设计小白,却做出了拿下高岭之花哈佛CMU,横跨交互设计、产品设计、游戏设计、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作品集,让直播间的大家直呼:

    这是怎么做到的?!又是为什么会尝试这么多的方向?!

    # “60分”行动论

    “我是3月开始正式开始做一些有输出的作品集项目,最终完成1个完整的ui/ux+physical,以及之前的项目查漏补缺的优化;

    游戏demo没有完成,也放进作品集里了。”也没有影响ETC发offer。

    要知道,顶级院校要的不是设计过度的画册,而是带着自己思考和探索的实验记录。

    🙋‍♂️领学者-秦老师

    在我看来,无论是文书,还是作品集,其实都没有极致的,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完成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突破了。

    做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螺旋型上升的过程,是展示自己探索的思路,只要我们的选题好了,把整体的规划做好了,一定是有很好的结果的。

    欣恬的课余绘画

    “我其实主要申请的就是三个方向,都是我自己很感兴趣的点,而且有很多东西是重合的,因为我的人生经历就是这样子,只是用不同的角度,呈现给不同的招生官:

    游戏教育化:哈佛的LDIT,受到本科学姐的影响,对于教育领域的研究项目很感兴趣,我个人也有心致力于推进教育事业的公平化。 游戏设计:CMU的ETC,因为我本身对游戏很感兴趣,加上本科时候也有上过游戏方面的课,起初我是把这个作为我心中No.1的offer。 综合性方向:传统的产品设计以及HCI交互领域,也是我的选择之一。考虑到就业市场以及个人规划,像是CMU的MIIPS、宾大的IPD。

    欣恬的作品集排版思路都跟大家都不一样,文字巨多(但是求职千万不要这样排版!)

    在通通都斩获offer后,欣恬对于最后的选择又有了第一part中新的思考,才最终选择宾大IPD。

    所以第一选择不怕不完美,在认知完整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就能逐渐找到契合自己的路。

    04

    申请建议

    大满贯的择校、材料方法论

    美本申请和美研申请很大一部分都是类似的。通常是在common app (一个用于申请美国近900所高等院校、奥地利、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瑞士、英国等海外国家以及中国大陆部分中外合作高校的应用网站。)上提交相关材料去申请。

    Common App不是购物车,千万别把900所学校都加入收藏夹。

    # 选校就像选剧本杀:

    场地、NPC、支线任务都要考究

    按排名 list,从上到下去Google搜各个学校的官网

    了解它们提供怎样的资源,包括课程设计和教授,最好能够对比同一个专业,不同学校的教学风格和重点不一样的地方。

    比较学校所在的地点以及校园的环境

    比如NYU号称整个城市都是校园,校区也多,在意大利、上海都有,所以它是全球性的学校;

    每个城市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。比如因为文理学院在乡下,整体的师生、同学关系会比较紧密;但是像 NYU 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,又没有校园的话,可能更需要能够自己寻找乐趣,适应一个人的生活。

    校友反馈:比官网更真实的生存圣经

    一方面可以直接咨询线下认识的学长学姐,另一方面在reddit、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,也有很多人问过类似的问题,或者分享自己的就读体验,可以更加直观地比较。

    IPD工作室的吐槽留言

    # 招生官不需要Excel表格,

    他们想看到的是'哇塞时刻'

    核心材料五件套:

    标化成绩(SAT/ACT)、个人简历(CV)、活动列表(志愿者或者其他相关活动)、推荐信、主文书

    隐藏装备,根据申请的专业和方向会不一样:

    作品集(设计类必备)、video essay(有些院校会要求视频自我介绍,当时我们不用1v1面试,只用找一个线下录制1个interview)

    🌟标化成绩:

    不要纠结1500还是1520的区别,因为美国院校更看重申请者整体的感觉,包括所有的成绩、做过的活动、文书是怎样的,而不是说一定要单单哪项分数达到怎样的标准。

    🌟🌟推荐信:

    建议大家尽早联系,因为有的老师可能只能给你写三四所学校,而且老师自己本身也很忙,要留给他们时间去写,我是9月份开始联系,大多数也是deadline才给我,提心吊胆到最后一刻。

    🌟🌟🌟主文书:

    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经历,是哪些重要节点造就了今天的自己?有没有办法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人生轨迹故事?

    如果有已经有一个很明确的未来,比如想要走什么样的职业方向,以此指导自己每一步怎么走,也是加分点。

    因为文书并不是单纯讲个人故事或想法的,而是更像一个展示的平台,既要包装好,又是要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。

    一份来自哈佛学姐的文书申请写作秘籍

    所以建议大家:

    哪怕英语没那么好,也一定要自己写初版文书,那些重要的细节点才是独一无二的关键点。

    一定要在文书中做自己,不要因为会给自己加分,就逼迫自己去生拉硬套,在招生官看起来会很突兀。

    让不同的人来读,他们从文书中看到的是怎样的你?是你想要展现的自己吗?如果不是,请一直修改到找到这个key point。我9月份就开始准备文书了,每个项目我都写了不一样的文书,一直写到最后 deadline ,有的甚至提交之前1小时都还在改。

    # 面试不是答辩,交流感很重要

    一方面要准备一些有可能会问到的问题,最好自己全部都列出来;

    另一方面面试过程中的交流感很重要,不是说我们对问题的一个解答,而是相互之间的探讨。

    面试是双向的,我们也是通过这个面试,来判断评估学校和专业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。

    ETC 有一个必须要的面试,MIIPS有一个校友面试,IPD 是一个老师来面试。

    根据我跟我们这一届所有的同学聊天了解到的是:IPD只对非英语母语者进行了面试,英语母语者都没有面试。

    像ETC和IPD是比较固定的2位面试官。ETC据我了解是一直没变过,如果是有不一样的话,可以先去领英尝试搜索一下他们的背景,看看有没有什么信息是可以提前熟悉的。

    从伯克利面试,总结66条面试经验

    lucky🍐欣恬:

    “我是在大三决定要申请设计的研究生的,了解到一只梨做这方面比较专业,就来聊了一下,觉得还挺好的。

    因为听闻周导的王牌实力,一开始就想跟着周导做作品集,但是周导当时人满了,说不能带😭,后来有一位同学说要转方向,导师说正好空了一个位置!就非常lucky地被我接到了!!而且刚好卡在进入申请状态,开始做作品的时间点。”

    过去11年,梨预见了设计的未来:行业的迅猛发展,只有跨学科的人(商科、技术、心理学、经济学+设计学科)更能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!

    现在的就业形势瞬息万变,了解前沿,解决信息差的问题越来越重要,一只梨以缩小信息差为目标,帮同学了解前沿信息、开拓一条平坦的道路,让同学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。

    就像一只梨始终秉持的初心——Designer for Designer,这不仅仅是为了各自梦想奋力前行的旅程,更是一场同道人携手并进、共同蜕变的盛宴。

    | End |

    编辑 | 一只梨

    图片 | 一只梨/网络/欣恬

    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设计师本人和所服务企业所有,

    未经允许转载挪用杠杆账户,虽远必🐷

    发布于:云南省